喜 报 “实践中,矛盾纠纷调处资源散落在基层,单体小、数量多,作用发挥不明显。矛调中心成立之后,进一步实现了资源整合、要素重组。围绕如何让群众解决诉求不再‘多头跑’,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。”市中区委常委、政法委书记李家法说。 目前,市中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整合了区综治中心、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、法律援助中心、信访接待中心、心理咨询中心等各类社会治理平台及力量,打造了矛盾纠纷联合受理、联合化解、联合研判的矛盾纠纷化解综合体。为充分发挥各方优势,市中区构建了“33567”工作格局,即三大调解融合、三项人员管理制度、五项排查流程、六项规范办理程序、七项群众诉求事项制度,建立了接待受理、梳理研判、分流指派、协调化解、督办回访等一整套矛盾纠纷受理、办理、监督、反馈“闭环”管理机制。重点部门集中常驻、一般部门轮流入驻、涉事部门随叫随驻,从九大重点领域吸收业务骨干、调解能手76人,储备了全区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人才库,由原来的“单兵作战”变为“组团发力”,实现纠纷调解一站式“组团”服务。
到“组团发力”
自2022年11月市中区“一站式”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开展以来,共受理群众事项193件,调解成功185件,调解成功率95.8%,召开“一站式”矛盾纠纷联席会议13次,有效处置了校园安全、房地产纠纷及企业改制等矛盾纠纷事项。
到“等群众来”
4月6日,市中区法院将巡回法庭搬进小区,以“示范审判+诉前调解”方式成功化解了一批物业合同纠纷案件。针对辖区网格员在巡查走访中发现矛盾纠纷突出的问题,积极与市中区法院对接联动,组成由派驻法官、人民调解员、网格员和楼长共同参与的调解团队,让群众在家门口“零距离”感受到法治教育,由“被动化解”向“主动调解”转变,从源头化解矛盾纠纷。
近年来,市中区始终坚持最大限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,促进全区矛盾调解“靠前一步”,变“堵”为“疏”。坚持将警务触角延伸至网格,深化“警网融合”拓展,建强“警种联动、警保联控、警民联防”机制,创新实施“掌上警务室”,组建“指挥调度、窗口业务咨询、法律政策解释、宣传引导4个专班,实时开展基础信息搜集、基层矛盾排查化解、公安工作宣传和群众咨询解答。
去年,市中区服务各类微信群757个,群成员达14万余人,解决解答咨询求助3100余条,有力破解了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难题。全区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,创新采取“公开审理+多元调解”模式,联合镇街矛盾化解力量,调处中粮首府、中坚一品等小区逾期交房、办证纠纷1432件。特邀31名人民调解员入驻法院调解,诉前化解纠纷2929件、同比上升1.47倍。
到“多元化解”
通过打造区、镇(街)、村(社区)三级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规范建设,市中区将基层分散的调处资源由“多中心”向“一中心”集中,建立由区委常委、政法委书记为召集人的区“一站式”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,整合了全区人民调解委员会199个,推动实现三级中心“条块结合”。
网格员具备的人熟地熟情况熟的天然优势,是矛盾调解必不可少的基础。市中区矛盾纠纷调解树牢“治未病”思维,引导170名网格长、194名网格指导员、521名专职网格员、1519名志愿网格员以及各类协辅力量16878人入网格服务,做强网格前哨。
“调解人员专业、耐心、细致地给我们讲清了政策规定、法规底线,之前的疑惑都消除了。”一位前来社区调解的居民坦言。
在调解员队伍建设上,市中区全面整合各类矛盾调解资源,由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服务中心牵头,完善镇街综治中心与人民法庭、公安派出所、司法所、信访办协调联动机制,成立品牌调解室25个,培育基层人民调解员522人,打造出光明路街道“好商量”村级议事协商机制、孟庄镇下道沟村“小调解 大平安”基层社会治理品牌,齐村镇“公调对接”、“小红伞”调解室、“老兵”调解室等矛调亮点。去年以来,全区开展矛盾纠纷排查230余次,排查各类矛盾纠纷561件,成功化解552件,化解率98.4%。(孙芮 新华社分析师 杨辰)